内联升创建于公元1853年(清咸丰三年),最初选址北京东江米巷(今台基厂),创始人赵廷- -天津武清县人。他早年在一家鞋作坊学得一手制鞋技术,又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。他和京城一位达官,人称丁大将军的过从甚密。这位达官出资数千两白银入股,帮赵廷开办鞋店。赵廷分析了当时北京制鞋业的状况,认为北京制作朝靴的专业鞋店很少,于是决定办个朝靴店,为皇亲国戚、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。“内联升”店名是店主赵廷经过一番苦心思索所起,内联升的“内”指大内宫廷,“联升”寓意穿上“内联升”的鞋可以官运亨通,连升三级。内联升制作的朝靴鞋底厚达32层,外表看去厚而不重,这样的朝靴穿着舒适、轻巧,走路无声无息,看上去既稳重又气派。优质的商品质量与服务,加上别致响亮的字号,内联升很快就赢得了清廷文武百官的赞誉。 为了迎合这些高档消费者的嗜好,一本详录京城达官要人制鞋尺寸、爱好式样的《履中备载》应运而生。《履中备载》是内联升独有的鞋档案簿,堪称京城最早的顾客档案及现代商业应用模式,为当今商界普遍应用的顾客档案提供了模版。 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技艺,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,选料考究,精选纯棉、纯麻、纯毛礼服呢等天然材料,制作工序多、工艺要求高,制作一双完整的布鞋需要经过9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。每道工序都有明确严格、一丝不苟的要求,讲究尺寸、手法、力度和细致,要求干净、利落、准确,严格明确的工序要求甚至深入到了工人每个动作中,是名副其实的“工精料实”。 由于内联升制作工艺严格,工艺独特,做工精细,技艺高深,难度大,耗时长,制作一双鞋往往要花上四五天的工夫。内联升纳制布鞋鞋底,讲究“麻绳粗、针眼细、刹手紧”,每平方寸要纳九九八十一针,一双普通千层底布鞋要纳制2100多针。绱鞋又分正绱、反绱、明绱三种不同要求的缝绱方法。整个制鞋过程涉及使用的工具达近40种之多,近乎完美的工艺标准使内联升对原料、辅料、配件的质量要求同样严格。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千层底布鞋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、传承、发展,内联升在总店三层特别建设了非遗工作室。通过传承人现场演示制作,长期向社会公众展示内联升非遗技艺。并由国家级内联升非遗项目传承人牵头,打造核心传承人团队,加快培养一批技艺高的年轻技师,使这项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。同时建设非遗展厅及贵宾接待室,在非遗工作室中陈列的图片、文字、实物、展板等实体资料,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序、制作原材料、传承谱系、沿革过程等内容。 如今, 内联升以生产经营传统产品千层底布鞋而闻名中外,总店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栅栏商业街34号,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手工布鞋生产经营企业。注册商标“内联升”为1962年郭沫若先生手书。 产品定位以中高档消费群体为主,内联升以做朝靴起家,旧时为达官贵人制作官靴,建国后,许多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名流-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邓小平等都是其忠实主顾。产品类别涉及传统布鞋、时装布鞋、皮鞋三大系列,涵盖男布鞋、女布鞋、童鞋、拖鞋、手工皮鞋等多个品种。多款千层底布鞋产品获得国家专利证书。 内联升2000年通过ISO 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, 2006年被商业联合会授予“布鞋第一家”称号,200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内联升为“驰名商标”,2008年“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”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[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招聘信息,来源于鞋业人才网ShoesHR.com,未经允许,切勿转载!
]